上午8点,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桑园里,园区负责人李琼带着村民穿梭田垄,采摘的桑叶已堆成小山。不远处冉家梁山坡上,41栋川东北老宅错落有致。成都游客成兴坐在青瓦泥墙的院落里股票配资知识网首选,抿一口咖啡,身后窗边自动窗帘随风轻动。“第六次来这里了,每次都有新发现。”他笑着说。
\n当这两个场景在晨光中交织,折射出双城村的蜕变——这里既是罗中立油画《父亲》的诞生地,也是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的旅游名村。从务工潮到归乡热,从撂荒地到蚕桑园,双城村用“文化IP+生态变现”之笔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答卷。
\n如果要问“农文旅融合给双城村带来了什么”,答案藏在“乡村记忆馆”的农耕藏品里,藏在非洲务工归来的保安冉新民的工资单里,也藏在村民刘洪兰路灯下散步的笑声里……
\n园区拍照打卡点
\n《父亲》“醒”来
\n巴山美村从油画走向现实
\n五十多年前,年轻的罗中立在双城村与村民邓开选同吃同住、田间写生、围炉夜话的日子,催生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——1980年,以邓开选为原型的巨幅油画《父亲》震撼问世,斩获全国青年美术展金奖,感动无数国人。
\n然而,这幅名画的诞生地双城村,尽管孕育了艺术的瑰宝,在漫长岁月里却未能因此改变命运。村民依然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;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,许多承载记忆的老宅在风雨中逐渐凋零,山村沉寂。
\n转机在2021年降临。平昌县在乡村振兴与东西部协作的浪潮中,敏锐地抓住了《父亲》这张沉甸甸的文化名片,携手深圳华侨城集团,启动“巴山美村·父亲原乡”项目,依托《父亲》的深厚情感联结,深挖“乡愁”,打造独一无二的“父亲文化”IP,走上了农文旅深度融合之路。
\n游客打卡油画《父亲》(非原作)
\n一年时间,村里的邓家大院蜕变为“乡村记忆馆”和“父亲原乡文献馆”,展出罗中立手稿近100幅以及蓑衣、犁铧等老物件、村民谱系与口述历史,让乡土记忆鲜活重现。春风小学片区及周边农房则被精心改造为“巴山美村度假区”。村里的老屋外观保留黄泥灰瓦、木门花窗的原始风貌,踏进屋内却是地暖、中央空调、智能家居、茶吧汤池一应俱全的现代舒适空间。这种强烈的视觉与体验反差,成为吸引游客拍照传播的亮点。老宅旁的猪牛圈舍通过改造,变身汤池、咖啡厅,“猪圈咖啡”的名号令人拍案叫绝,成为网红打卡点。游客还能在此体验编草鞋、打石头等传统手艺。
\n2022年9月底,“巴山美村·父亲原乡”正式迎客,41套民宿71个床位开业即被抢订一空。运营至今,民宿入住率稳定在65%以上,高达45%的回头客比例甚至超越许多城市酒店。绿树鲜花掩映中,鳞次栉比的民宿群落展现着“业兴、家富、人和、村美”的新画卷。
\n短短三年,双城村完成了从“人迹罕至”到“游人如织”的华丽转身,并相继荣获省“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村”和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”称号。
\n星空大草坪
\n游子归巢
\n一幅油画点亮故乡烟火
\n早上7点,家住驷马镇的袁宁玲骑上电动车,带着孩子驶向镇上的中心小学。送完孩子,车头一转不过几分钟,她就抵达了双城村“巴山美村·父亲原乡”景区。作为度假区前台工作人员,她熟练地换上工装,开始核对当日的客房订单——这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,让她结束了在广东漂泊的打工生涯。“现在既能照顾孩子写作业,又能陪家人吃晚饭,这才是过日子。”
\n这样的生活节奏,在她几年前返乡时还不敢想象。“以前在外面打工,孩子成了留守儿童。现在每天都能在放学铃响前赶到校门口接孩子。”说话间,袁宁玲利落地为前来度假的游客办理入住手续,并微笑着递上房卡。
\n在双城村,像袁宁玲这样的归乡人还有不少。
\n50多岁的冉新民穿着保安制服,热情地为游客指路。2021年底,这位修过厦门地铁、参与过非洲援建的建筑工人因年过半百,在外找工作屡屡碰壁,无奈回到了老家。正好赶上村里的旅游景区项目开工,每天有近百名村民参与建设,冉新民成为了其中一员。“景区正式营业后,我在园区当保安,每月2800元工资,还可以休息4天。”他露出朴实的笑容,“回到老家的这份安稳,是千金难换的。”
\n如今,冉新民每天清晨都会清扫自家小院,随时准备为预定农家饭的游客端出可口的饭菜。“游客来这里吃的都是我们自己种的蔬菜,还有放养的土鸡。”他指着院角咯咯叫的鸡笑着说。
\n村子变美了,烟火气更浓了,人气更旺了。游客的脚步声唤醒了沉睡的山村,也唤回了漂泊的游子。曾经,双城村和许多村落一样,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,村里只剩下留守老人、小孩。项目建成后,游客一浪赶一浪地来到村里,在外的游子也一波接一波地回村就业、创业。如今,园区90%的工作人员都是本地人。
\n蚕桑产业园
\n桑田巨变
\n产业造血共绘增收“公式”
\n夏日的双城村桑林葱郁,村民刘洪兰清晨5点就背着背篼走进桑树种植基地。“采桑叶一天能挣百来块,中午回家还能给孙子做饭。”她身后,600亩桑树随风轻摆,十几名工人穿梭其间。这幅生机盎然的画面,很难让人联想到四年前这里还是土地撂荒、青壮年外流的“空心村”。
\n2021年,双城村将600多亩耕地连片整理出来,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形式流转给平昌宇村元茂蚕桑有限公司,成片栽种桑树和大豆,以每年按不低于6%的入股资金保底分红。
\n目前桑园主要以销售桑叶为盈利点,这看似普通的桑叶,却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。“桑叶可以轮番采摘,从春季持续至秋末均有叶可采。一亩桑园桑叶产量约5000斤,新鲜桑叶市场价格约1.6元每公斤。”产业园负责人李琼介绍,这些桑叶主要销往成都等地,不愁销路。
\n蚕桑产业的发展,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,还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。从桑叶采摘到加工生产,大量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。“桑园每天都能吸纳十几名村民参与采摘,手脚麻利的单日收入能轻松过百元。既能照顾家里又能增收,大家干活的劲头特别足。”双城村党总支书记周银平说。
\n站在粮经复合种植园里,周银平指着精心规划的田块介绍:“园区周边的田地主要是种油菜,既可观赏又有经济收入,还有就是种南瓜、丝瓜等藤蔓植物,可以进行农事采摘体验。”
\n赏花田,采瓜果,在露营基地野餐……这些项目在丰富了游客赏玩“花样”的同时,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。
\n老宅变民宿
\n日子越过越红火,周银平总爱掰着指头,给村民、游客、企业计算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发展“公式”。“我们建立‘产业基地+公司+集体经济+农户’利益联结机制,将东西部协作资金2800万元形成的资产入股到园区、企业,约定按股保底分红,落实‘235’分配机制,其中20%用于公益事业、30%用于低收入人口帮扶、50%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,带动群众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。”周银平说。
\n今年6月的分红大会让全村沸腾。2762位村民每人领到60.5元现金,钱虽不多却意义非凡——双城村的农文旅融合之路走对了!
\n民宿内景
\n灯火可亲
\n数字乡村照亮振兴之路
\n如今的双城村,青山怀抱中的田野里泛起稻浪,新修的柏油路在民居间蜿蜒。依托园区打造,双城村先后将村3米宽的水泥路升级成了4.5宽的柏油路,全村通了天然气,园区周边的2公里道路安装了路灯。
\n在学习借鉴浙江省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经验做法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村庄规划建设的过程中,双城村同步开展了农村污水治理、生活垃圾分类、村容村貌整治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
\n傍晚时分,村民三三两两沿着景观步道散步,孩子们在新修的游乐园追逐嬉戏,路灯将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。“现在晚上出门不用打手电筒了!”村民邓建平笑着指向路边分类垃圾箱,“连大城市来的游客都夸我们村干净。”
\n“你扫下这个二维码,周边的景点一目了然。”在村里休息了两天后,成都游客成兴计划到周边的景点去看看。袁宁玲热情地为成兴介绍了平昌县的景区,并点开导览二维码,驷马水乡景区、百里森林长廊、民宿酒店、农家乐……页面详细地罗列了周边地区旅游点位、产业园以及小地名村道路,还有全镇的村情村貌、历史、特色产业等信息。
\n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旅游体验,更释放出联动效应。“以前游客问路要靠人工指,现在扫扫码啥都能查到。”周银平说,这套系统让游客的脚步不只停留在双城村,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,也能带动全镇及周边的旅游发展。
\n眼下,村民们最期待的是村东头那座小二型水库的蜕变。按照规划,这里将建成融合垂钓、划船、亲子水上单车等项目的水上乐园,让游客有更多的游玩选择。
\n夜幕垂落,星火点缀的民宿群与水乡景区灯火遥相呼应。这光亮照见的不仅是双城村的现在,更是乡村振兴的未来——那里有科技赋能的山乡巨变,更有村民触手可及的幸福明天。
\n短评
\n“文化魂”牵“产业根”
\n归巢烟火暖美村
\n一幅《父亲》唤醒沉睡的乡土记忆,一片桑田织就共同富裕的锦图,让双城村实现了“文化魂”与“产业根”深度融合。
\n邓家大院游客纷至
\n老宅在“修旧如旧”中重生,猪圈变身网红咖啡馆,油画的乡愁被解构成可触摸的现代体验;撂荒地变成联农带农的致富新天地,农业不再囿于温饱,而成为文旅产业链的有机一环;归乡人在“家门口”实现就业……当路灯照亮散步村民的笑脸,二维码链动全域旅游,双城村证明:最美的风景,是游子归巢后点燃的烟火人间。
\n原标题:巴中:归去来兮兴桑梓股票配资知识网首选,画里乡愁变“丰景”
华夏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